首页

【智能科学教研室】 开展反诈宣传活动 多维度筑牢校园安全屏障

时间:2025-06-05 09:38 浏览:

为切实提升师生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意识和能力,有效遏制校园诈骗案件发生,2025 年 6 月 4 日,智能科学教研室以 “反诈护航青春 安全守护校园” 为主题,在学校勇者楼区域开展系列反诈宣传活动。活动通过室外传单发放 + 室内专题宣讲的立体模式,为师生送上 “反诈锦囊”,织密校园安全防护网。

Part 1:勇者楼前的 “流动课堂”—— 传单传递,反诈知识触手可及

当日上午,勇者楼门前阳光和煦,智能科学教研室的教师与学生志愿者早早集结,成为校园里一道 “反诈风景线”。他们手持精心设计的宣传传单,主动向过往师生介绍反诈要点。

“同学,这份传单里有‘刷单返利’‘冒充老师收资料费’的骗局解析,快看看!” 教研室李老师一边递上传单,一边结合近期校园周边案例讲解。学生们围拢过来,认真浏览传单上的 **“十大校园诈骗类型”**—— 从 “校园贷陷阱” 到 “虚假兼职骗局”,从 “游戏账号交易诈骗” 到 “冒充公检法诈骗”,图文并茂的案例与防骗口诀,让抽象的反诈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针对毕业季求职热潮,志愿者们重点标注 **“虚假招聘诈骗” 风险 **:“如果对方要求先交‘保证金’‘服装费’,或者诱导下载不明 APP,一定要警惕!” 现场互动中,不少学生坦言 “曾收到过类似兼职邀约”,经志愿者提醒后才意识到是骗局。据统计,活动累计发放传单 200 余份,覆盖师生 300 余人次,实现 “知识传递 + 即时答疑” 的高效融合。

Part 2:勇者楼 304 的 “深度课堂”—— 拆解套路,识破诈骗 “千层局”

下午 14 时,勇者楼 304 教室座无虚席,反诈专题宣讲会正式开讲。智能科学教研室讲师围绕 “校园防骗指南”主题,通过 PPT 演示、案例复盘、互动问答等形式,深度剖析诈骗分子的作案逻辑。

▶ 聚焦 “诈骗电话”:揭穿伪装话术

宣讲中,讲师重点解析 “诈骗电话” 的三大陷阱:

图五

  • “温情陷阱”:冒充教育局工作人员,以 “发放助学金” 为由,诱导学生点击钓鱼链接;

  • “恐吓陷阱”:声称 “银行卡被盗刷”“涉嫌洗钱”,迫使受害者转款到 “安全账户”;

  • “新型陷阱”:推销 “虚拟电话卡”,实则用于诈骗团伙作案,导致持卡人沦为 “帮凶”。

结合本地真实案例,讲师还原诈骗全过程:“诈骗分子会提前收集个人信息,比如通过社交平台扒取你的学校、专业、籍贯,通话时‘精准打击’,让你放松警惕!”

▶ 互动交流:警惕身边的 “微小异常”

宣讲尾声,师生开启 “反诈故事会”。有学生分享:“室友曾遇到‘游戏代练’诈骗,对方说‘先付定金,打完再结款’,结果钱转过去就被拉黑了!” 教研室老师借机强调:“任何涉及金钱、验证码、个人信息的请求,都要‘三思而后行’—— 先核实身份,再联系老师或警方!”

现场讨论热烈,不少师生感慨:“以前觉得诈骗离自己很远,听完案例才发现,陷阱可能就藏在‘一个电话’‘一条短信’里。”

Part 3:长效机制 —— 从 “被动防” 到 “主动识”,构建反诈生态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知识普及,更是智能科学教研室 反诈教育常态化”的起点:

  • 线上延伸:后续将通过班级群推送《校园反诈手册》电子版,开展 “反诈知识问答” 活动,覆盖更多师生;

  • 协同联动:联合学校保卫处、学生会,打造 “反诈宣传队”,定期进宿舍、进实验室开展宣传;

  • 科技赋能:依托智能科学专业优势,探索 “反诈预警模型”,助力校园风险监测。

教研室主任徐多礼表示:“反诈宣传是一场‘持久战’,我们希望通过‘线下宣讲 + 线上渗透 + 科技支撑’,让师生从‘害怕被骗’变成‘会防被骗’,真正把反诈意识刻进日常。”

结语:以教促防,守护校园清朗空间

从勇者楼前的 “流动课堂” 到 304 教室的 “深度剖析”,从传单上的 “案例警示” 到互动中的 “经验分享”,智能科学教研室的反诈活动以 “贴近师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方式,将反诈知识融入校园日常。这场活动不仅是一次知识传递,更是教研室践行 “立德树人” 使命的生动体现 —— 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守护师生的 “钱袋子” 与 “安全感”。

未来,智能科学教研室将持续深化反诈宣传,联动多方力量构建 “校园反诈共同体”,为平安校园建设注入更多 “智能力量”。

计算机学院供稿

摄影:李余

供稿:耿钰然、郑康培、王中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