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聚焦竞赛孵化,勇破智能教育难题—计算机学院举办“学科竞赛项目孵化与团队建设引领”专题讲座

时间:2025-10-30 18:55 浏览: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教学模式正面临深刻变革,学科竞赛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其项目孵化质量与团队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成效。为积极应对智能时代教育挑战,进一步提升学院教职工学科竞赛指导的专业能力,强化学生创新实践团队的系统化培育,10月30日14:00-15:30,计算机学院精心筹备的“学科竞赛项目孵化与团队建设引领”专题讲座在玉棠书院阶梯教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特邀重庆工商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商务系主任、学科竞赛资深指导专家王晓蓉博士担任主讲嘉宾,学院全体无课教职工提前十分钟到场签到,讲座由学院王强老师主持。

王晓蓉博士长期深耕学科竞赛指导与创新创业教育领域,拥有丰富的项目孵化与团队建设经验。讲座中,她以“竞赛指导老师贯穿全过程”为核心主线,从项目筛选、团队组建、日常管理到赛事冲刺,系统分享了学科竞赛培育的全链路方法论。

在项目孵化环节,王博士以“调研是项目成功的基石”为核心观点,展开了深入阐述。她表示,当前学科竞赛项目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要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优质项目,指导老师必须带领学生走出“闭门造车”的误区,从市场需求、技术可行性、行业趋势三个维度开展全方位调研。她结合自己曾指导的国家级获奖项目案例,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数据分析等方式挖掘真实需求,如何将计算机专业的技术优势与社会痛点问题相结合进行选题定位,以及如何在调研基础上完成项目创意的可行性论证与方案优化。案例中从最初的创意雏形到最终的成熟项目的演变过程,让在场教职工清晰地看到了调研工作对项目孵化的关键作用,不少老师认真记录要点,不时点头表示认同。

团队建设作为学科竞赛取得优异成绩的“核心引擎”,是本次讲座的重点内容。王博士提出“1+N”团队构建模式,即以一个核心项目目标为导向,搭配N个不同专长的成员。在学生团队组建方面,她强调要打破专业壁垒,根据项目特性科学配置人员:商业策划类成员负责市场分析、盈利模式设计;技术开发类成员聚焦核心技术研发与系统搭建;建模分析类成员承担数据处理与方案优化;运营推广类成员则负责项目包装与传播策略。

同时,她分享了团队角色匹配的实用工具与成员沟通协作的技巧,如通过性格测试明确成员优势、建立高效的线上协作平台等。在教师团队建设层面,她建议学院整合不同教研室资源,推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管理等专业教师跨界合作,形成“技术指导+创意策划+资源对接”的立体化指导团队,为项目提供全周期、多维度的支持。

关于项目日常管理,王博士颠覆了“老师主导”的传统观念,提出“以学生为核心,教师做‘引路人’”的管理理念。她认为,竞赛项目不仅是争夺奖项的载体,更是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平台。她分享了自己的管理经验:通过建立“学生负责人+小组分工”的层级管理机制,让学生自主制定项目进度表、组织内部研讨、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则重点在方向把控、难点突破、资源协调上提供支持,如每周召开一次进度沟通会,针对学生提出的技术瓶颈或方案困境进行集中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方案。

此外,王博士还结合近年来的竞赛趋势,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主流赛事的评审侧重点进行了分析,并以“三创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为实例,从参赛资格、作品要求、评分标准、备赛时间规划等方面进行了细致讲解,还现场展示了部分优秀参赛作品的案例亮点,为教职工提供了具体可借鉴的备赛思路。

讲座互动环节气氛热烈,在场教职工围绕“如何平衡教学与竞赛指导工作”“跨专业学生团队的沟通难点破解”“初创项目的资源对接渠道”等实际问题与王博士展开深入交流。王博士结合自身经验逐一耐心解答,提出了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讲座最后,王强对王晓蓉博士的倾囊相授表示衷心感谢。他总结道,本次讲座内容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既有系统的方法论指导,又有鲜活的案例分析,有效解答了教职工在竞赛指导中的困惑,为学院学科竞赛工作的开展注入了新的思路与活力。

他表示,学院将以此次讲座为起点,持续搭建学科竞赛交流学习平台,通过组建指导教师智囊团、设立竞赛项目孵化基金、开展备赛经验分享会等举措,进一步激发全院教职工参与竞赛指导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培养适应智能时代需求的高素质计算机人才贡献更大力量。参与讲座的教职工纷纷表示,此次培训收获颇丰,将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指导工作中,努力为学院学科竞赛取得更好成绩贡献力量。

图/文:李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