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路径,计算机基础教研室于2025年3月19日组织开展了《梦想与实践——建设一流应用技术大学》专题学习分享会。教研室主任王强、吴圣尧老师、吴镜老师汝结合彭鸿斌博士的教育理念与办学实践,分享了自身对计算机教育发展的思考,全体教研室教师参与交流。
王强主任以“四位一体双院制”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结合书中“通识、商科、专业交叉融合”的核心观点,提出计算机基础教育应突破传统学科边界,融入跨领域思维训练。“当前数字经济时代对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计算机课程不仅是技能传授,更应成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创新能力的载体。”他表示,教研室将推进课程模块化改革,增设人工智能伦理、数据思维等通识内容,助力学生成长为适应信息产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吴圣尧老师围绕书中“高创造力、高领导力”的培养目标,分享了如何将“新文科建设”理念融入计算机教学。“编程与算法教学不能局限于代码本身,而需结合真实商业场景,引导学生用技术思维解决复杂问题。”他以“校企联合项目制课堂”为例,提出通过模拟企业级开发流程、引入行业案例实战,激发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吴镜汝老师提出计算机基础教育需主动拥抱AI技术变革。“数字经济时代对人才的数字化素养提出更高要求,计算机课程不仅是工具教学,更要成为培养学生AI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桥梁。”她建议,可以在Python、程序设计基础、大学计算机等课程中加入融入AI基础认知与工具应用,激发学习兴趣,推动传统技能教学向“技术+场景+价值观”融合的跨学科模式转型,助力学生成长为兼具技术实力与行业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活动最后,全体教师就“如何建设一流应用型课程体系”展开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彭鸿斌博士提出的“客户价值导向”理念对计算机基础教育具有重要启发——课程设计需以学生发展需求为核心,紧密结合产业前沿动态,构建“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教学生态。
本次分享交流活动为计算机基础教研室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思路。未来,教研室计划深化校企合作资源整合,开发更多产教融合课程,同时探索“AI+教育”工具在教学评价、个性化学习中的应用。
文:马钰杳
图:马钰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