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原理作为计算机类专业贯通“程序设计”与“系统开发”的核心课程,其教学质量深刻影响学生对程序底层逻辑的理解与工程实践能力养成。2025年6月,编译原理课程组在勇者楼304教室召开编译原理专业建设例会,特邀教研室骨干教师参与,通过现状剖析、方法研讨与跨域交流,为核心课程高质量发展凝聚智慧。


会议现场,编译原理课程负责人郑康培围绕“教、学、用”三维度展开汇报。教学端,传统讲授模式难以突破“语法分析树、有限自动机”等抽象概念的理解壁垒;学习端,学生反馈“理论与编程实践脱节,难以将编译知识迁移至编译器开发、代码优化场景”;应用端,现有实践环节聚焦单一知识点验证,与产业界“懂编译、能优化”的人才需求存在差距。汇报中,郑老师结合板书推演(现场推导语法分析树构建过程,同步关联代码逻辑),以“词法分析器设计”为例,直观呈现“理论推导清晰,但学生动手转化困难”的矛盾——学生能理解状态转移图逻辑,却常因数据结构与算法的综合运用能力不足,在编写正则表达式转换代码时卡壳。
研讨环节,参会教师围绕教学改革多维破局。针对理论抽象性,提出“案例穿透法”:引入GCC编译器源码片段,拆解词法、语法分析的实际实现,推动学生从“黑盒认知”转向“白盒拆解”;强化“黑板+代码”双轨演示,在推导理论模型时同步编写Python模拟代码,构建“理论→算法→代码”的思维链条。实践教学改革上,人工智能教研室教师建议设计“阶梯式项目”:从“实现简单词法分析器”(基础层),到“开发迷你编译器”(综合层),再到“优化编译器模块”(拓展层),逐步提升系统级开发能力;软件工程教研室从产教融合视角,提出引入企业级编译器开发案例,让学生接触真实场景的性能优化、兼容性挑战。


思政育人维度,课程组围绕“立德树人”理念,探讨将“科技报国”元素融入教学:讲述国产编译器“木兰”的研发故事,剖析编译技术自主可控对国家信息安全的战略意义;结合编译原理“化繁为简”的思维训练,培育学生“攻克技术难关、追求极致效率”的工程师精神。跨教研室交流中,软件工程教研室分享“模块化教学经验”,将编译的“词法、语法分析”与软件工程的“模块划分、接口设计”关联讲解,深化学生“系统级思维”;人工智能教研室提出“交叉赋能”思路,结合深度学习框架的编译优化(如TensorFlow的XLA编译器),拓展学生对前沿应用的认知。
会议尾声,课程组锚定后续行动:联合跨教研室力量编写《编译原理案例集》,涵盖“经典理论解析+产业实践案例+思政故事”;启动“磨课计划”,通过“试讲→评课→迭代”提升课堂感染力;建立“学生反馈-教学调整”动态机制,每学期开展课程满意度调研以优化策略。
从抽象理论的“讲深讲透”,到实践能力的“落地生根”,再到思政育人的“润物无声”,此次例会既是编译原理课程的提质研讨,更是学院“跨教研室协同、多维度育人”理念的实践。正如郑老师所言:“编译原理是连接程序与系统的桥梁,我们既要教学生‘造桥’,更要让他们明白‘为何造桥’——这是专业教育的使命,更是立德树人的初心。”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核心课程建设,推动“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为信息领域输送兼具技术深度与家国情怀的复合型人才。
计算机学院供稿
摄影:周海、耿钰然
供稿:耿钰然、郑康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