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重庆移通学院计算机学院,提及杨华老师,学生们总会流露出一种敬畏交织的复杂情感。杨教师,以其独有的方式,在0与1的二进制世界里,为数届学子刻下了名为“严谨”的烙印。
他的课堂,永远座无虚席,同时,却又静得能听见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这安静,源于他不怒自威的学术气场,更源于他那闻名全院的“严谨”。一份本可获得“良好”的评价的实验报告,可能因一个变量命名不够语义化,被他用红笔圈出,批注“请重思其名”;一段能够正确运行的程序代码,若存在更优时间复杂度的实现可能,在他那里就永远与最高分无缘。他常说:“机器能通过,只是最低标准。优雅、高效、可维护,才是工程师的追求。”他的讲台上,那把光滑温润的木质戒尺,并非装饰,而是他指引知识、纠偏细节的“教鞭”,时刻提醒着台下年轻的未来工程师们——“技术之路,容不得半点含糊”。
然而,这近乎固执的“严苛”冰层之下,涌动着的是对学生滚烫的关爱与负责。无数个深夜,当校园陷入沉寂,他的办公室灯盏与机房屏幕亮光交相辉映,那是他正俯身于学生身旁,一行行地调试着令人抓狂的“Bug”。他不仅解其惑,更授其“渔”,引导他们建立系统性思维。学生的作业中覆盖着杨老师的红色标注笔迹。数位上过杨老师课的学生回忆道,“杨老师,连我误用的一个中文标点都细致地改了过来,”“他让我深刻理解,卓越与平庸的差距,正隐藏在这一个个被常人忽略的细节里。”
当技术浪潮席卷一切,杨华老师依然固守着他的一方书桌与纸质文档。他坚持用笔尖勾画思考,在不同颜色的批注间,追踪学术前沿,审视教学得失。在他看来,世界越快,越需要慢的智慧。“计算工具可以换代,”他平静地陈述,“但思维的逻辑、知识的体系,以及治学的赤诚——这些基石,历久弥新。”
他那把无形的戒尺,不仅丈量着代码的规范,更丈量着一位守望者对于学术净土的热爱与坚守。在数字浪潮奔涌向前的时代,这份看似朴拙的坚持,恰是抵御浮华与速朽最锋利的刃。
文字:舒玉红
图片:舒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