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勇者楼里,总有一盏灯亮到最晚。那是基础教研室主任王强老师的办公室——一个被学生们称为“算法圣地”的地方。在这里,数年的光阴被浓缩成一行行精密的代码、一份份详尽的教案和无数个倾心交流的夜晚。王强主任用他的坚守与热忱,诠释着教育工作者最本真的“匠心”,在数字世界里书写着温暖的育人之道。

精雕细琢,打造“活”课堂
“在王老师的课上,代码是有生命的。”这是学生们的一致评价。主讲专业基础课程的王强主任,有着将复杂问题“翻译”成生动语言的特殊才能。递归算法变成了“俄罗斯套娃”,栈与队列化身为“快递分拣系统”。然而,这份生动的背后,是他对教学极致的苛求,学生的代码连一个命名不规范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他常说,“现在对细节的坚持,是对学生未来的负责。”这种独特的教学艺术,让抽象的计算机概念变得可触可感,让严谨的工程思维深入人心。
薪火相传,建设“硬”团队
作为教研室的带头人,王强主任深知“独行快,众行远”的道理。他首创“教学病历本”制度,将典型的教学难点和解决方案汇编成册,成为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宝典”。每周三的“教学研讨会”雷打不动,他带头分享失败教训,剖析教学痛点。在他的推动下,教研室建成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形成了“传帮带”的良性生态。近三年,教研室在教改课题立项,教学竞赛等方面取得了喜人成果,他所带领的这支队伍正成为学院基础教学的“钢铁长城”。
静待花开,守护“暖”的成长
除了课堂,基础算法创新中心是王强主任投入心血最多的地方。这里没有死板的条条框框,只有对探索的热情鼓励。有学生想开发助老智能手环,他陪着调试到深夜;有团队备战重要竞赛,他放弃假期全程指导。他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调试大师”,从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循循善诱,启迪思考。这种“授人以渔”的方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备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优秀学子。
文字:舒玉红
图片:舒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