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计算机学院的廊道里,王晓浪老师的经历常被学生们津津乐道。他曾在通信巨头华为担任技术工程师,是项目团队中备受倚重的“尖兵”;而今,他选择站在三尺讲台,成为基础教研室一名潜心教学的青年教师。从光鲜亮丽的企业精英到默默耕耘的育人园丁,王晓浪用他的转型之路,诠释了一种别样的价值追求与人生理想。

转型:从“解决一个问题”到“培养一批人才”
谈及为何离开华为,王晓浪的回答朴实而深刻:“在华为,我解决的是具体的技术难题,那很有成就感。但我常常在想,如果能培养出成百上千个能解决难题的人,那份价值会不会更大?”正是这份“点燃更多火花”的初心,让他毅然转身,投身教育事业。他将这段产业经历视为宝贵财富,并非作为炫耀的资本,而是化为课堂教学中鲜活的案例源泉。
深耕:让前沿技术“落地”于基础课堂
他的课堂,拥有一种独特的“反差感”:既保有学府的严谨,又充满了产业的“硝烟”味。课堂上,他会引导学生们思考,华为的鸿蒙系统在分布式架构上做了哪些创新。他用企业级的真实项目“反向驱动”理论学习,把枯燥的基础原理讲得引人入胜。学生们说:“王老师的课,让我们感觉所学的知识不是封存在书本里,而是活生生地奔跑在现实世界中。”
初心:在校园里找到更广阔的“蓝海”
从华为工程师到大学教师,王晓浪的身份变了,但内核未变——他始终是一名解决问题的“工匠”,只是如今,他倾注心力雕琢的,是充满无限可能的人才。他说:“有人可能认为我从一个‘大舞台’走到了一个‘小讲台’,但在我看来,教育是一片更广阔的‘蓝海’。在这里,我创造的不仅是技术价值,更是未来与希望。”
文字:舒玉红
图片:舒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