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把握校级核心课程的教学标准与育人要求,推动课程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助力教师精准对接核心课程教学目标,智能科学教研室于2025年9月17日在勇者楼203教室组织开展校级核心课程解读学习会议。会议由教研室主任徐多礼主持,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会,围绕《系统与信号》《嵌入式原理与应用》两门校级核心课程展开深度解读与研讨。
会议伊始,徐多礼主任阐明了此次核心课程解读学习的重要意义。他指出,校级核心课程是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支柱,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塑造与综合素养的提升。开展核心课程解读学习,既是帮助全体教师统一教学认知、明确教学重难点的必要环节,也是促进教师间教学经验交流、探索高效教学路径的重要举措。徐主任强调,全体教师需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参与学习,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深入思考,切实将核心课程的教学要求融入日常教学环节,共同推动教研室课程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

随后,课程解读环节有序开展。首先对赵瑞玉老师《系统与信号》课程进行解读。从课程定位、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体系三个维度展开,详细介绍了该课程在智能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作为连接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的桥梁,其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信号分析与处理的基本方法,具备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初步能力。在课程内容解读中,重点梳理了“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系统响应分析”等核心章节的教学重难点,结合课程大纲要求,分享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抽象理论知识的具象化教学策略,例如通过引入通信系统、图像处理等领域的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信号变换的应用场景;同时提出可借助 MATLAB 仿真工具,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加深对系统特性的认知。

《系统与信号》课程解读结束后,徐多礼主任围绕《嵌入式原理与应用》课程进行解读。作为该课程的主讲教师,徐主任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与校级核心课程建设标准,从课程设计理念、教学内容优化、实践教学安排三方面进行深入讲解。他指出,《嵌入式原理与应用》课程以“理论够用、实践为重”为原则,聚焦嵌入式技术在智能设备、工业控制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教学目标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嵌入式处理器架构、操作系统原理等理论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嵌入式系统开发与调试能力。在教学内容方面,徐主任重点解读了“嵌入式硬件平台搭建”等核心模块的教学安排,强调需根据行业技术发展动态,适时补充物联网嵌入式开发、边缘计算等前沿内容;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同时培养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

在学习两位老师课程解读后,参会教师围绕两门核心课程的教学实施展开热烈研讨。大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就课程重难点的突破方法、教学案例的补充与优化、实践教学资源的共享等问题积极交流。例如,有教师提出可针对《系统与信号》课程中 “傅里叶变换”这一难点,制作动画演示视频帮助学生理解;也有教师建议《嵌入式原理与应用》课程可联合企业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提升学生的行业适配能力。徐多礼主任对教师们的建议逐一回应,并鼓励大家形成教学研讨成果,共同完善两门核心课程的教学方案。

最后,徐多礼主任对此次会议进行总结。他表示,本次校级核心课程解读学习会议达到了预期效果,全体教师对《系统与信号》《嵌入式原理与应用》两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与实施路径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他强调,后续教研室需将课程解读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行动,一方面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进一步细化教学环节设计;另一方面建立核心课程教学质量跟踪机制,定期开展教学效果评估与反馈,持续优化教学策略。同时,他鼓励全体教师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加强教学研究与交流,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课程教学能力,为培养高素质智能科学专业人才贡献力量。

此次校级核心课程解读学习会议,不仅明确了核心课程的教学方向与要求,也为教研室教师搭建了教学交流与协同发展的平台,充分体现了教研室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教学质量为根本的发展理念。未来,智能科学教研室将继续聚焦校级核心课程建设,常态化开展课程解读、教学研讨等活动,不断推动课程教学质量与教师教学能力双提升,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坚实支撑。
文:何松伟、王中银
图:王中银、何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