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聚焦数智赋能,锤炼创新利器—— “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竞赛实战破局进阶作品研磨”实操工作坊

时间:2025-11-06 10:14 浏览: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主动应对数智时代对教师队伍能力提出的新挑战,一场以 “数智时代‘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竞赛实战破局进阶作品研磨’” 为主题的实操工作坊于11月1日至2日以线上线下同步的方式成功举行。本次工作坊旨在汇聚顶尖智慧,系统破解高校教师在备战教学创新大赛中面临的瓶颈问题,助力广大教师实现从优秀日常教学到卓越竞赛成果的转化与升华。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数百所高校的近千名教师踊跃参与,线上直播间互动热烈,线下主会场座无虚席。

第一部分:高屋建瓴——系统构建从课堂到赛场的战略蓝图

11月1日上午9时,工作坊在热烈的期待中正式拉开帷幕。首位主讲专家、河南理工大学张丽副教授带来了题为 《从课堂到赛场:教学改革创新实践的成果凝练与竞赛赋能路径探析》 的专题讲座。张丽教授不仅是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的获得者,更是河南省教学名师、优秀教师等多项荣誉的集大成者,其深厚的学术功底与丰富的竞赛实战经验,为本次工作坊奠定了高起点、高标准的基础。

张丽教授的讲座以“破局”为核心,系统性地为学员们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备赛战略体系。她首先从 “赛道选择:如何准确定位” 切入,犀利地指出,许多教师首战失利的原因在于赛道选择的模糊与偏差。她强调,“精准定位并非简单地对照文件分组,而是一场深刻的自我剖析。教师需要冷静审视自身课程的核心价值、所处的学科语境、积累的教学特色以及个人最擅长的教学法,找到那个能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优势、彰显课程独特性的‘战场’。这不仅是比赛策略,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性思考。”

随后,在 “改革思路:如何教学创新” 环节,张丽教授引导教师们跳出“为创新而创新”的误区。她提出,真正有生命力的教学创新必须源于教学实践中的“真问题”与“痛难点”,无论是学生课堂参与度低、复杂概念难以理解,还是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不足,都应成为创新改革的逻辑起点。同时,她强调创新不能仅凭经验感觉,必须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如OBE成果导向、建构主义、深度学习等)和国家的重大教育战略方针(如新工科、课程思政、教育数字化)作为坚实支撑,确保创新实践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政策根基,更具推广价值。

在学员们最关心的 “教学实施:如何凝练提升” 部分,张丽教授用生动的比喻指出,日常教学中辛勤付出的有效实践,如同散落的“珍珠”,而成果凝练则是将这些“珍珠”串成一条价值连城的“项链”的艺术。她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系统化的梳理、结构化的提炼与学术化的表达,将教学过程、学生反馈、数据变化等转化为具有显示度、逻辑性和说服力的教学成果,从而实现从“做得好”到“讲得好”的关键飞跃。最后,她以 “持续改进:如何守正赋能” 作结,阐述了如何通过竞赛反馈驱动教学质量的螺旋式上升,形成“教学-竞赛-反思-改进”的良性闭环。张丽教授的讲座内容充实,逻辑严密,为学员们提供了清晰的顶层设计思路,现场掌声经久不息。

第二部分:深度洞察——数智时代教学创新的内核解密与前沿探索

1日下午,工作坊进入“进阶”环节,聚焦于数智时代的前沿议题。西北工业大学张娟教授以 《往届获国一奖选手及国赛评委视角下的教学创新大赛》 为题,为学员们奉献了一场信息密度极高、极具启发性的思想盛宴。张娟教授身份特殊,她既是第三届国赛一等奖的亲身经历者,又具备国赛评委的宏观视野,其分享兼具“选手”的细腻与“评委”的深邃,直击备赛核心。

张娟教授以四个环环相扣的核心问题为主线,层层剥笋,解密数智时代的创新之道。针对 “创新点挖掘” ,她指出,创新并非遥不可及,它就隐藏在教学内容的重构、教学模式的翻转、评价体系的改革、学习支持的个性化以及课程思政的融合之中。关键在于,这些创新是否真正回应了数字化原生代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否智慧化地解决了传统课堂中“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沉疴旧疾。

当谈到 “创新报告、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汇报的核心点” 时,张娟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三者必须形成强大的“证据闭环”。创新报告是“战略总纲”,需要清晰的逻辑主线与坚实的理论支撑;课堂实录是“战术实证”,必须真实展现创新理念如何落地生根,师生互动如何精彩生成;教学设计汇报则是“亮点宣介”,要能在短时间内聚焦评委视线,讲出创新的精彩故事。三者缺一不可,互为印证。

在 “AI应用与课程思政” 这一焦点议题上,张娟教授的见解尤为深刻。她强调,AI的应用必须超越“工具演示”的初级阶段,迈向与教学流程深度重塑的“融合阶段”。“我们不仅要思考用AI做什么,更要思考AI如何改变‘教’与‘学’的生态。例如,利用AI进行学情分析,实现自适应学习路径规划;利用大语言模型作为学生的‘辩论陪练’或‘研究助手’,培养批判性思维;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在安全环境下进行高成本、高风险的实验操作。” 关于数字化背景下的课程思政,她倡导“盐溶于水,润物无声”的融合艺术,通过精选的慕课案例、基于真实社会热点的在线讨论、虚拟项目中的伦理决策模拟等数字化手段,让思政元素自然而然地渗透到学生心中,避免生硬的说教。

最后,关于 “创新成效表达” ,张娟教授重申了“证据说话”的黄金法则。她指导学员们构建一个多元、立体的“证据链”,这应包括:前后对比的学生成绩数据、记录学生学习行为的过程性数据(如平台登录频次、资源点击热力图)、展现高阶思维能力的学生作品(如项目报告、创意设计)、生动鲜活的学生学习心得与访谈实录、以及来自同行与专家的评价意见等。只有用数据、案例和事实构建起坚固的“成效大厦”,才能让创新成果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第三部分:实战淬炼——在模拟赛场与精准问诊中实现质的飞跃

11月2日上午,工作坊进入最为紧张激烈的“作品研磨”实战环节。本环节继续由张娟教授坐镇,旨在将前两日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学员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战能力。

活动严格按照国赛流程,多位经过前期遴选的学员依次登台,进行限时15分钟的模拟现场汇报。汇报现场,既有沉稳干练的资深教授,也有锋芒初露的青年教师。他们围绕自己的参赛课程,尽情展示教学创新的思考、设计与成效。每一段汇报结束,便立即进入“专家提问点评”与“模拟答辩”环节。张娟教授以其丰富的评审经验,化身“最严格的考官”,她的提问往往直指要害,如“你的创新点与同类课程相比,不可替代性在哪里?” “你提到的学生解决复杂问题能力提升,在课堂实录的哪个片段得到了具体体现?” “这个AI工具的使用,是锦上添花还是不可或缺的核心环节?” 这些问题迫使汇报者深入反思自己设计的底层逻辑与展示的薄弱环节。

紧接着的“学员互评”环节,则营造了开放、共享的学术共同体氛围。来自不同学科、不同院校的教师们,从各自的专业视角出发,或提出中肯的建议,或分享宝贵的经验,思维碰撞产生的火花时常引发全场的深入思考。这种“同行视角”的补充,让打磨过程更加全面、立体。

在最后的“专家现场答疑”集中环节,张娟教授针对学员们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如“如何平衡创新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如何高效地进行课堂实录剪辑?”等,进行了集中细致的解答与指导。她不仅给出原则性建议,更提供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小技巧”与“金点子”,让学员们茅塞顿开。整个打磨过程,堪称一场高强度、高价值的“脑力激荡”,每一位参与者,无论是汇报者还是观摩者,都深感经历了一场教学的洗礼与重构,对自身作品的优化方向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识。

结语:收获与展望

为期两天的工作坊在满载的收获与不舍中圆满落幕。本次活动以其顶尖的专家阵容、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前沿性的内容聚焦以及高度实战化的打磨环节,赢得了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大家普遍认为,本次工作坊不仅是一次备赛技能的“集中充电”,更是一次教育理念的“深刻更新”和教学视野的“全面开拓”。

它成功地搭建了一个高水平的学习、交流与成长平台,有效地帮助教师们厘清了备赛迷雾,掌握了创新方法,锤炼了实战技能,为即将到来的教学创新大赛及未来长期的教学改革实践注入了澎湃而持久的动力。与会教师纷纷表示,将把此次所学、所感、所悟积极应用于实际教学与备赛过程中,以创新为舟,以数智为桨,在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航程中,破浪前行,再创辉煌。

图:王浩强

文:王浩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