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提升计算机教育新格局,构筑专业建设新高度——参加第六届中国计算机教育大会(CECC)

时间:2024-12-07 19:37 浏览:

本网讯(文/图 甘振韬)2024年12月7日,计算机学院副院长林泽金及学院计科专业负责人甘振韬参加了第六届中国计算机教育大会(CECC)。本次大会以“新时代·新格局·新成就”为主题,旨在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致力于将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三者紧密结合共同推进,加快高质量计算机教育体系建设。

大会共吸引了来自全国计算机学术界、教育界和产业界的100多位领导和专家,以及3000多位高校教师和产业代表积极参与。他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新时代下计算机教育的新格局,共鉴科技与教育相辉映的新成就。本次大会为期两天,四大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并行举办8个分论坛,旨在分享最新实践成果,交流先进经验,推动相关领域的创新与发展。分论坛内容丰富,主题涵盖一流专业建设与高质量人才培养、特色化软件人才培养、网络安全实战型人才培养、人工智能通识教育、AI大模型驱动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大模型与数字化教学、全栈贯通的系统能力培养与人才能力评价、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专项类虚拟教研室专题等。

此次大会人工智能和大模型是重点,多位专家学者先后将人工智能和大模型列为计算机科学发展的第三次革命浪潮。上午的报告会中郑庆华院士提到“大模型将成为智慧教育的基础设施”:大模型正对教育从知识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国际话语体系、招教学评管用等各方面产生重大影响。而梅宏院士则分析了当前人工智能热潮的几点冷思考:当前的热潮中存在太多“炒作”和“非理性”导致的“过热”现象,AI发展的技术路径也欠缺多样性。对当前AI的本质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人类发展AI的目标和路径等问题进行了审视和反思。李晓明教授则对新时代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新的思考。

下午的分论坛报告会中,刘宏伟教授分享了基于AIGC赋能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讨论了基于AIGC等现代信息化技术建设未来学习中心,建立新型学习组织,考虑教学角色、教学方法、认识规律、学习方式等,构建包括知识、能力素质、毕业要求培养目标在内的五层网络结构,每个节点链接的教学资源需要根据教学过程和认识学习理论进行排序,应支持跨领域抽象表征,以及基于基本概念的新领域拓展,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高小鹏教授则从新时期计算机专业教学体系调整的宏观思考方面给出了调整建议,针对当前大量计算机类专业面临专业内涵的调整需求,剖析了计算机技术、工程教育、企业用人技能需求等方面的新特征与新变化,归纳了当前计算机类专业在教学体系方面普遍存在的若干问题,就计算机类专业在知识结构的广度拓展与深度优化、能力培养的新侧重点等方面给出了宏观性的调整建议。

参加第六届中国计算机教育大会(CECC)使参会学院两名人员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获得了丰富的启发和深刻的认识。大会聚焦于高质量计算机教育体系建设,涉及教育目标与定位、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以及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等多个维度。通过与国内外顶尖学者和教育家的交流,我深刻理解到计算机教育不仅要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

大会中的分论坛内容丰富,涵盖了一流专业建设、特色化软件人才培养、网络安全实战型人才培养、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等多个领域,为参会人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前沿的视角。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专家们分享了如何将AI技术融入教学,以及如何通过智能推荐系统和个性化学习平台来提升教学效果。

此外,大会还强调了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这对于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通过与不同学科的专家交流,我认识到计算机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将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全面的技能。同时,大会也提出了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在大模型时代的变革,包括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CECC大会不仅为参会人员提供了一个与国内顶尖院校及企业交流的平台,也为未来的教学和学科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对提升我院的计算机教育水平具有深远的意义。

图文:甘振韬

                                 (计算机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