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强化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以高尚师德滋养学生成长,近日,计算机学院智能科学教研室以 “教师放引力波,做学生宇宙里的那束光” 为主题,召开师德师风专题会议。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会,会议由师德师风负责人王中银主持,围绕 “何为教师的‘引力波’”“如何成为学生的‘光’” 展开深入研讨,凝聚起 “以师德立身、以师能立教、以师爱育人” 的共识。
以 “引力波” 喻师德,以 “光” 喻育人初心
会议伊始,师德师风负责人王中银老师以 “引力波” 与 “光” 的意象为切入点,解读本次会议主题的深刻内涵。“宇宙中的引力波,虽无形却能跨越时空传递能量;教师的师德师风,就如这‘引力波’,以专业素养吸引学生探索知识,以人格魅力引领学生树立信念。而‘光’,则是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对教育的热忱 —— 它能照亮学生成长路上的迷茫,指引他们在专业探索与人生选择中找准方向。”
王老师结合计算机学院教学实际举例:“我们教授的代码、算法是‘知识工具’,但教师对待技术的严谨态度、面对难题的钻研精神、对待学生的耐心引导,才是真正的‘引力波’;当学生因编程困难气馁时,一句鼓励、一次手把手的指导,就是照亮他们信心的‘光’。希望每位教师都能成为‘引力波’的发射者、‘光’的传递者,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收获技能,在成长中收获温暖。”

教师代表谈 “引力” 与 “光” 的育人实践
会上,多位教师代表结合自身教学经历,分享践行师德师风的具体案例,让 “引力波” 与 “光” 的意象变得鲜活可感。
“对计算机学科而言,‘引力波’首先是对专业的敬畏与严谨。” 耿钰然教师以《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为例,分享她如何以 “严” 立教:“我要求学生代码必须通过‘逻辑、规范、效率’三重审核,曾有学生因简化算法步骤被我要求重做。但我没有只提要求,而是陪他对比两种算法的运行效率,让他明白‘严谨’不是苛责,而是对专业的负责。后来这位学生在实习时,因规范的代码习惯被企业主管夸赞 —— 这就是严谨师德产生的‘引力’,让学生认可专业标准,进而主动追求卓越。”

徐政教师则聚焦 “如何做学生的光”,分享他帮助学生突破困境的故事:“去年有位学生因网络安全实验屡次失败想放弃,我没有简单说教,而是陪他一起查文献、测漏洞,直到找到问题根源。当实验成功时,他说‘老师,您没放弃我,我也不能放弃自己’。其实教师的‘光’很简单,就是在学生迷茫时多一点耐心,在他们退缩时多一点支持 —— 这束光或许微弱,却能帮学生找回前行的勇气。”
青年教师代表周海也分享了自己的成长感悟:“刚入职时,我因课堂效果不佳焦虑,是李海燕老师把教学笔记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我,陪我磨课、改教案。她让我明白,教师的‘引力波’不仅能吸引学生,还能带动同事共同成长;而前辈的帮扶,就是照亮青年教师成长路的‘光’。未来我也要把这份‘光’传递下去,用爱与专业守护学生成长。”
以 “三心” 践行主题,做 “有引力、有光芒” 的教师
在研讨环节,教师们围绕 “如何持续发射‘引力波’、传递‘光’” 展开热烈讨论,最终形成 “三心” 共识:
一是 “守初心”,以敬畏之心对待教育。始终牢记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使命,把师德师风作为立身之本,在《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导论》等课程教学中,不仅传授技术知识,更传递 “科技向善” 的理念,引导学生用技术服务社会。
二是 “筑匠心”,以专业之心锤炼师能。面对计算机技术快速迭代的特点,保持 “终身学习” 的钻劲,及时将云计算、大模型等前沿技术融入教学,以扎实的专业能力形成 “引力”,让学生紧跟行业发展,成长为高素质技术人才。
三是 “怀爱心”,以温暖之心关爱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困境与成长烦恼,在代码调试指导中传递耐心,在职业规划迷茫时给予建议,在生活困难时伸出援手 —— 让每一份关爱都成为照亮学生的 “光”,帮助他们在人生 “宇宙” 中找准航向。

会议最后,教研室主任强调:“师德师风建设不是一次会议的终点,而是每位教师日常教学的起点。希望大家以本次会议为契机,把‘发射引力波、传递光’的理念融入每一堂课、每一次指导,让计算机学院的教师队伍,成为学生成长路上最坚实的‘引力源’、最温暖的‘光’。”
文/图:王中银
时 间:2024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