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代码筑梦育英才,师德垂范显担当

时间:2024-12-28 11:18 浏览:


在重庆移通学院计算机学院,有这样一位让学生既“怕”又爱的教师:“怕” 她对代码规范的“锱铢必较”,“爱” 她对教学的满腔热忱与对学生的暖心守护。她就是深耕《数据结构》《Python 程序设计》《人工智能导论》教学的王瑞芳教师。余载教学生涯里,她以“从严治教”筑牢学生技术根基,以“严谨治学”追赶行业前沿,以“为人师表”照亮学生成长路,用专业与坚守成为学院计算机教学领域的“标杆”,更成为学生口中“能解编程难题、能引人生方向”的良师。

从严治教:以 “零容错” 标准炼就专业硬功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专业的“拦路虎”,王瑞芳为此设计“双轨考核”体系:理论上,“随堂测 + 阶段复盘”双线并行,讲二叉树遍历,不仅要求学生掌握递归与非递归两种写法,还要能现场分析两种方法在不同数据量下的时间复杂度差异;实践中,推行“三阶审核”制度,学生的算法设计要先过“逻辑关”——覆盖空值、极值等边界场景,再闯“规范关”—— 变量命名、注释格式必须符合行业标准,最后验 “效率关”—— 时间/空间复杂度需达到最优。

曾有学生为赶课程设计进度,简化了冒泡排序的优化步骤。王瑞芳审核时一眼看出问题,没有批评,而是带着学生做了场 “效率实验”:用两种算法处理 10 万条数据,简化版运行时间是优化版的 4 倍。 随后,她陪着学生逐行梳理逻辑,从“相邻元素比较次数”到 “交换操作优化”,手把手教他打磨代码,直到算法效率达标。

严谨治学:以 “追光者” 姿态领跑教学前沿

“计算机技术更新比翻书还快,教师要是停步,课堂就成了‘过时教材’。” 王瑞芳始终以 “终身学习” 的钻劲深耕专业,让教学内容与行业前沿同频共振。

为了让《人工智能导论》跟上技术潮流,主动参加人工智能学术研讨会,将“大模型 API 调用” 等内容融入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用 GPT API 实现 “用户意图识别”“多轮对话” 功能。

在教学改革上,王瑞芳同样 “严谨到极致”。针对学生“懂理论不会用”的痛点,她选了两个平行班做对比:一个班用传统“讲知识点+做习题”模式,一个班用 “项目引领+案例拆解”模式。一学期下来,新模式班级的课堂参与度明显提升。

为人师表:以 “暖心底色” 守护成长之路

“教技术是责任,教做人是本分——要让学生不仅会写代码,更会用技术做有温度的事。” 王瑞芳始终用言行诠释 “为人师表”,把关爱藏在每一个教学细节里。

她的办公室门永远为学生敞开:学生代码调试卡壳,她会搬个凳子坐在旁边,从 “报错信息分析” 到 “逻辑断点设置”,手把手教;学生对专业方向迷茫,她会结合行业趋势和学生兴趣,帮着梳理 “前端开发 — 全栈工程师”“机器学习 —AI 算法工程师” 等成长路径。

每年毕业季,王瑞芳都会变身“就业导师”。她帮学生改简历时,要求“项目经验”必须“量化成果”:把“参与网站开发”改成“负责后端接口开发,用 Django 框架实现用户登录、数据查询功能,接口响应时间从500ms缩短到150ms”;模拟面试时,她会针对不同岗位设计问题——面“前端开发” 就问“Vue3 的 Composition API 与 Options API 区别”,面“算法岗”就考“如何解决机器学习模型过拟合”。

教坛耕耘期间,王瑞芳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每一堂课的细致讲解里、每一次代码的耐心调试中、每一份对学生的真诚关怀间,生动诠释着 “好老师” 的模样。她用 “从严治教” 炼就学生的专业硬功,用 “严谨治学” 守护课堂的前沿性,用 “为人师表” 传递教育的温度。未来,她还将继续站在三尺讲台,以代码为笔、以师德为墨,为计算机学院培养更多 “有技术、有担当、有温度” 的优秀人才。

文/图:王中银

时 间:2024年12月28日

供稿单位:智能科学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