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学思不怠。2025年11月14日,重庆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系主任栾晓一行莅临我校,在古剑书院含光报告厅召开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专项帮扶会议。重庆移通学院计算机学院全体教师参会,围绕专业建设中的核心问题展开深度研讨,为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精准导航。


作为重庆市普通本科高校专业扶特扶新计划的重要协作内容,本次会议延续了两校自2025年7月以来的专业共建传统,聚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的实践痛点。会议伊始,计算机学院教师代表结合教学实践中的现实需求踊跃提问,栾晓主任逐一回应并给出系统性指导建议。
针对专业负责人李海燕提出的实验室建设与就业对口问题,栾晓主任明确指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核心就业方向为开发岗,建议实验室建设需紧密对接产业需求,重点配置支持算法开发、智能系统调试的实践设备,通过 “设备 - 课程 - 岗位” 三维联动提升人才培养适配性。这一建议与我院近期推进的高水平实验室建设规划高度契合,为后续硬件资源优化提供了明确方向。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周绪林老师就电子机械课程设置及电子与计算机工程新专业核心课设计提问。栾晓主任分享了重庆邮电大学的培养经验:“暂未单独开设电子机械课程,建议采用‘目标导向自学 + 导师精准辅导’模式,可重点参考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的成熟培养方案构建核心课程体系。”这一思路为我院新兴专业课程建设提供了权威参考蓝本。
针对机器人课程教学中的“兴趣与技能衔接”难题,陈雪媛老师提出的“学生有兴趣但畏难代码”问题引发共鸣。栾晓主任给出创新解决方案:“以实践驱动激发学习动力,先通过机器人组装、任务调试等实践课程建立兴趣,再逐步渗透编程理论;同时依托学科竞赛搭建实战平台,让学生在备赛过程中实现技能突破。”该方法与我院“强化实践、注重创新”的教学理念一脉相承。

在教学资源保障环节,黎佳钇老师关于深度学习与机器视觉课程云端平台的提问,得到了极具实操性的回应。栾晓主任推荐优先采用华为云计算资源,强调:“针对图像处理、分割检测等核心任务,可依托国产化平台开展算法训练,既保障教学稳定性,更能培育学生的国产技术认同。” 这一建议为我院深化产教融合、对接优质企业资源提供了新路径。

计算机学院教学副院长林泽金在总结中表示,本次帮扶会议精准回应了专业建设中的关键问题,既是对两校前期合作成果的深化,更为后续培养方案优化、实践平台建设、就业渠道拓展指明了方向。未来,学院将梳理吸收指导建议,加快推进实验室硬件升级、课程体系重构及竞赛机制完善,持续深化与重庆邮电大学的协同育人合作,着力培养适配智能产业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图:施程耀、陈雪媛
文:李海燕、陈雪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