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以“磨”促教,精“课”细研:计算机学院《数制及其转换》磨课活动深度纪实

时间:2025-11-07 18:49 浏览:

秋日胜春朝,研修正当时。为积极响应学校“课堂质量提升年”的号召,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锤炼教师教学内功,我院基础教研室于近日举办了一场高质量、深层次的磨课研讨活动。舒玉红老师作为主讲人,呈现了一堂题为《数制及其转换》的精彩示范课。本次活动规格高、研讨深,特邀教学副院长林泽金、大数据学院徐琴教授组成“专家指导团”,与基础教研室全体教师齐聚一堂,共研教学艺术,共绘育人蓝图。

匠心独运:一堂从“街头算命”到“科学解码”的智慧之旅

活动在基础教研室主任王强热情洋溢的开场中拉开帷幕。王主任指出,“磨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淬火石’,更是教学团队协同共进的‘黏合剂’。我们不仅要‘磨’出一堂好课,更要‘磨’出一种精益求精的教研文化。”

随着课堂开始,一段充满年代感的“90年代街头算命”图片瞬间将所有人带入情境。“先生,我能算出您姓什么?”——这种充满神秘色彩的“读心术”牢牢抓住了众人的好奇心。主讲人舒玉红老师顺势而为,以“这个算命先生为何总能‘猜中’?”为引,巧妙地将生活谜题转化为科学问题,自然流畅地引出了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二进制与十进制的转换。

在授课环节,舒老师展现出扎实的教学功力。她以“逢二进一”为脉络,通过生动的“列车换乘”比喻,将抽象的数制转换过程形象化;借助清晰的数位权重板书,将转换原理阐述得透彻明了。课堂节奏张弛有度,师生互动频繁自然,原本枯燥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在她的演绎下变成了一次充满趣味与挑战的科学解码之旅,充分体现了“知识从生活中来,到应用中去”的教学智慧。

名师把脉:一场从“教学设计”到“赛课兵法”的深度剖析

课程展示结束后的评课环节,将活动推向了高潮。大数据学院的徐琴教授首先进行了高屋建瓴的点评。她用“设计巧、导入妙、逻辑清”九个字高度概括了本课的亮点。随后,她切换至“赛课导师”视角,进行了一场“赛课兵法”的倾囊相授。

“舒老师的开场,已经具备了赛课级‘吸睛’的特质。”徐教授指出,“但赛课现场评委关注的点更为精细。第一是‘结构性张力’:课程的每个环节是否都像侦探小说一样,环环相扣,牵引着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第二是‘破茧与重构’:我们不仅要讲清‘是什么’,更要讲透‘为什么’,要敢于打破教材的线性结构,对知识点进行融合与重构,实现认知的升华。第三是‘互动生成’:课堂的精彩不在于教师完美的预设,而在于对学生计算思维火花的即时捕捉与智慧引导,那才是课堂最宝贵的‘生成性资源’。”徐教授的点评,既有理论深度,又极具实战价值,为在场教师打开了一扇通往更高教学境界的大门。

高层引领:一次从“教学组织”到“教育情怀”的升华启迪

教学副院长林泽金对舒老师的辛勤付出和徐教授的专业指导表示感谢,并从教学管理与艺术的高度进行了总结性点评。他着重肯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组织“井然有序而不失灵动”,同时对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学语言,不仅是传递知识的工具,更是感染学生、启迪思维的艺术。”林副院长强调,“我们的语言要力求精准、生动、富有节奏感。在关键知识点上,要有‘重锤敲打’的力度;在情境营造时,要有‘春风化雨’的温情。”他进一步指出,一堂真正的好课,最终比拼的是教师的教育情怀与文化底蕴,鼓励大家不仅要成为“经师”,更要努力成为“人师”,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融入每一堂课之中。

凝心聚力:一个“协同共进、追求卓越”的教研新起点

这场历时两个多小时的磨课活动,既是一次个人教学技能的“大练兵”,更是一次集体教学智慧的“大融合”。现场思维激荡,氛围热烈。基础教研室的教师们纷纷表示,此次研讨“干货”满满,深受启发,不仅为备战教学竞赛指明了方向,更对日常的课堂教学改革产生了深刻的触动。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本次深度磨课活动,成功营造了互学互鉴、协同共进的浓厚教研氛围。据悉,基础教研室将以此为契机,建立“常规磨课+专题研讨”的长效机制,持续推动教学质量向内涵化、卓越化发展,为学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奠定坚实的教学基础。

图/文:施程耀